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从筹备至今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其间经历过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最终走向成功,这是几百名科研、工程建设和管理人员继承和发扬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优良传统,矢志不渝、协同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
美丽的广东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坐落着一座“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简称CSNS),这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建设的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是我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是国际前沿基础研究和国家发展战略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大型平台。装置自201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以来,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已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东莞研究部主任陈延伟表示,中国散裂中子源将肩负发展中国中子散射研究和应用的重任,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装置,打造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据介绍,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国之重器,近年来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推动设备优化升级,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束流功率提前一年半达到100千瓦设计指标并实现140千瓦稳定供束。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建设8台谱仪,开放运行以来,已完成8轮用户实验共800多项课题,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核心支撑平台。未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将高水平建设升级工程,谱仪数量将增加至20台左右,覆盖更加广泛的研究领域,努力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陈延伟介绍,回望中国散裂中子源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经历过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人才是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的关键因素,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人才梯队建设成为重点工作之一。建设初期,团队中有100多名家在北京的科研人员,在长达六七年的时间里,他们都过着北京、东莞“两头跑”的生活,其中很多人每年在莞时间多达300多天。而东莞研究部作为高能所异地的分支机构,还面临在东莞建设一支以青年人为主的专业齐全、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和管理队伍的关键任务。据介绍,中国散裂中子源从2009年立项前后在北京开始了人才队伍的组建工作,这些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在北京工作生活数年,克服了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诸多困难。
中国散裂中子源如今已成为科研人才平台。多年来,通过“传帮带”,中国散裂中子源培养了一支年轻的加速器和中子散射队伍。目前,500多名科研工程人员平均年龄37岁,超过80%的课题负责人由40岁以下青年骨干担任,在东莞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工程、技术和管理队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它的建成最直接的效益就是为国内科技工作人员带来了研究物质的“利器”,特别是为港澳科学家使用散裂中子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陈延伟介绍,大湾区是国内先进制造业基地,对材料科学技术有着迫切的需求。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成功建设助推了松山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中国散裂中子源吸引了很多先进科研机构和高科学技术人才落户东莞,并已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这个“国之重器”平台上,汇集和培养了大量人才,无论是建设时期,还是投入运行,女性科技人才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近日,东莞市妇联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举办了全国、省“三八红旗手(集体)”荣誉颁授仪式。中国散裂中子源探测器及数据获取团队荣获2021年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副研究员唐彬作为团队代表领取奖牌,并分享了团队如何发挥科技巾帼力量,在散裂中子源国家大科学装置上发光发热的历程。
据唐彬介绍,探测器及数据获取团队组建于2010年,最早仅有7名成员,其中既有北京土生土长的实验师、经验比较丰富的工程师,也有刚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生,大家怀揣着对大科学装置的热爱和对前沿科研成果的憧憬,踏上了东莞这片热土。
“2012年到2018年,正是项目紧锣密鼓的建设时期,热火朝天的工程现场,一下把我们团队的热血点燃了。”唐彬说,在CSNS工程的紧要关头,小组成员更是几乎全年无休,甚至大年三十晚上都在实验室和中控室中度过。
如今团队已发展到15名成员,超过半数的女性科研人员和党员在团队中充分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经过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设项目的磨炼,团队已成为目前国内专业能力最强的综合型中子探测器及数据获取研发团队之一,先后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研制出多个国内首例工程化国产设备,并实现设备关键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解决了该领域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2018年8月,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院士带队出具了《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散裂中子源项目国家验收意见》,对探测器及数据获取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
唐彬说,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的祖国的科学技术创新指明了新方向。在新征程上,我们将锐意进取、主动作为、埋头苦干,继续发扬科学家精神,积极承担CSNS二期工程探测器的国产化研制任务等,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展现巾帼担当,凝聚起建设科技强国的巾帼力量。(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林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