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G
联系我们 永乐国际注册地址

看中医更方便 用中药更放心

时间: 2023-09-01 17:15:22 |   作者: 尾气分析仪

今年是我国中医药法实施5周年。5年来,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让群众看中医更方便、用中药更放心

产品特性

  今年是我国中医药法实施5周年。5年来,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让群众看中医更方便、用中药更放心。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正在加快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中医药服务更公平、更可及、更便利。

  近年来,各地快速推进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持续增强中医药传承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7月28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湖南省名中医张涤儿科工作室”正式挂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张涤教授在医院做义诊。一上午的时间里,他为70多名小儿患者看病开方。

  从医近30年,张涤坚持纯中医治疗儿科疾病,尤其擅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咳嗽、肺炎、哮喘等,已成为湖南省中医药界一张闪亮的名片。不少患者为了找他看病,不惜长途跋涉前往长沙。“现在,工作室建在湘西当地,我会常到湘西坐诊,患者求医之路不再遥远。”张涤告诉记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天上午,张涤与湘西州民族中医院两名副主任医师结成“师徒关系”,以义诊为契机,进行临床诊疗教学,讲解辨证论治过程,回答难点疑点问题,传授丰富实用经验,提升“新徒弟”们的诊疗能力和水平,进一步缓解偏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许多名医‘一号难求’,最终的原因还是中医人才太少,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师徒传承制,培养更多医术高、医德好的医生。”张涤说。自2016年起,他每月都会到医疗力量和水平相对薄弱的县医院、乡村卫生院进行助学带教,开展义诊和知识讲座,带教进修医师超过30人。

  这是湖南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一个缩影。全省中医名医团队下基层已实现常态化,推动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扩容。根据相关规定,每名省级名中医组建1个中医药服务团队,定点服务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月至少下基层服务1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师带徒”1人。通过引导名中医下沉到偏远地区乡镇卫生院或中医药服务需求集中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专家坐诊、带教查房和技术指导,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等。

  湖南已实现基层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实现有场地、有人员、有服务、有设施。全省规范基层中医药服务行为,对辖区基层中医药人员开展理论和临床实践培训,确保基层中医药人员每年理论培训不少于100学时,实践操作培训不少于5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掌握20个常见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掌握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截至2021年底,湖南基层中医药服务占比30.53%,“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重点民生实事民意调查群众满意度达99.66%。

  浙江省杭州市历史街巷河坊街上,集聚众多老字号中医馆。走进方回春堂,中草药香气扑鼻而来。

  进门处,不少市民排队等候领取茶水。方回春堂河坊街馆常务副馆长王丽芬介绍,以中草药为原料的茶水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免费为过往行人施茶,方回春堂已坚持了20余年。除了赠送茶水,方回春堂还在端午节派发香囊,在腊八节赠腊八粥,还举办膏方节、参茸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等系列送医送药活动,将中医药文化理念送到百姓身边。

  在方回春堂中医馆二楼,每间诊室外都有不少人在等候。“在杭州,‘治未病’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医热度持续不断的增加。”王丽芬说。

  杭州拥有千年中医药文化积淀以及良好的民间中医氛围,目前,全市有各类民营中医诊所堂馆1000余家,其中中医类门诊部、中医类医院近300家。创新社会办医,星罗棋布的中医馆离家近,成了许多百姓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的首选。

  其背后少不了杭州市对社会办医的支持。2017年,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开展为期2年的社会办中医试点工作,杭州成为全国首批40个社会办中医试点城市之一。杭州加快办理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的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鼓励其品牌化、商业经营连锁化发展。2021年,杭州提出,快速推进社会办医成规模、上水平发展,鼓励医疗声誉高、社会效益好的民营医院做高做强,其中指出对于社会力量办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同等待遇,加强监管、扶优扶强。

  “一视同仁”如何体现?杭州积极支持各类中医诊所和中医门诊部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民营医疗机构在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上也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政策。王丽芬说,得益于政策扶持,方回春堂从2014年前的3家中医馆规模,拓展到如今拥有18家全直营医馆,成为百姓家门口的中医馆。

  放眼浙江,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浙江也是较早开展中医药地方立法的省份之一,近年来一直持续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浙江借助民营经济发达优势,着力推进社会力量发展中医药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通过合理规划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准入门槛、推进中医门诊部连锁发展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办医的政策措施,逐渐建立起以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加快发展的运行规范、竞争有序的多元化办医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中医医疗服务需求。

  每年的干旱时节,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的五百亩黄芪田喝不到一点雨水,但负责人杨全胜丝毫不急。“你问为啥?”他一指黄芪苗,“拔出来看看就知道了。”

  拔出一株小苗,只见叶子丰润,根部细密绵长,上手一摸,还带着水气。这些水气,来自于根系旁汩汩涌水的滴灌管道。“别看土壤表层干旱,里面可一点儿不缺水。哪怕较长时间不下雨,也不影响收成。”杨全胜自信地说。

  原州区位于六盘山脚下,海拔高、黄土层厚,为黄芪这样的喜凉作物育苗提供了良好条件。“育种育苗是中药材产业的第一环,黄芪苗娇嫩,对环境的要求很高。”杨全胜介绍,育苗基地从5月份开始下苗,仅过去3个多月,黄芪就长出了50厘米长的根系,“种苗长势好,不仅是因为黄芪苗喝水喝得饱,还因为喝得好。”

  记者跟随育苗基地的工作人员走进控水车间,打开滴灌管道阀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水流带着磷酸钾等肥料进入15厘米深的土层之下,直入苗木根系。使用水溶性肥料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节约肥料的同时又省了劳动力。“技术是核心,绿色是底色。水肥一体化可以精确配置需要的营养成分,保障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养分需求。”

  滴灌技术保证了品质,还提高了效益。原先一亩地育苗需要300立方米的水,如今只用220立方米,省下近30%的水费。近几年黄芪市场旺盛,育苗基地的优质苗种供不应求,一年光纯利便有400多万元。“如今,中药材种植慢慢的变成了群众致富的金‘药’匙。每年黄芪收割季,光我们镇就能带动村镇劳动力300多人,贡献劳务收入120万元。”原州区三营镇镇长马成龙说。

  “只有育出好苗子,才能种出优质药材,卖上好价格。”固原市中药材产业协会秘书长王玉富站在黄芪田里,手拿一束长势最好的“一等苗”向记者介绍,“黄芪中药材是宁夏六盘山区栽培历史最长、顶级规模、技术最成熟且普及的中药材。今后,进一步培育高品质的种苗,正需要滴灌这样的新技术。”

  “宁夏药材千斤挑,固原独挑六百斤。”今年5月,固原市发布《固原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推广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精准测土配肥、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等技术,推进中药材产业绿色发展。到2025年,植物类中药材生产面积将达到50万亩,中药材生产(种植、养殖)实现产值15亿元。

  在深山中,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采参人李东江半跪在地上,用工具和手一点点将人参和泥土剥离。“这样能最大限度保证人参根须完整,品相好看。”人参是名贵中药材,一根参挖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是采参人的常态。

  祖孙三代从事人参行业的李东江可谓是当地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见证者。吉林省长白山区种参历史悠远长久、区位优势显著,目前,当地人参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左右,2021年,吉林省人参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600亿元。

  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已发展成标准化的现代产业。如今在吉林省,常见的人参种类除了生长在林间的林下参、野山参,还有种植在田地中的人参。“人参喜欢啥样光,啥坡才能长得好?以前全靠自己种玉米、大豆的经验里摸索。”吉林省白山市濛江乡四海村参农刘志刚说。种参伊始,刘志刚地里的光景并不理想。

  近几年,濛江乡依托科技部门技术上的支持,探索改土种参的新技术,组织农业科学技术人员深入18个行政村采集土样,为标准化种参提供参考。“咱参农也有了培训班、指导员。”刘志刚说。乡里提供技术指导,对主要种植作物施肥用量提出建议,在各村设立测土配方公示牌,深入田间地头解答参农疑惑。“别小看地里这个小拱棚,它能提供斜射光、散射光,让人参在夏天也能避暑遮阳,好好长!”刘志刚和记者说,4年来,他种参累计收入10多万元。

  除了传统的整根销售,吉林人参产业也在寻找精深加工新路径。截至目前,仅在通化市,便开发了5大系列800多种人参产品,通过SC(食品生产许可)质量体系认证130种。

  小小人参推动了吉林中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2021年,吉林省人参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600亿元人民币。日前,吉林省发布《关于快速推进全省人参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实施建议》,提出加强人参种质资源保护、打造人参品牌、培育市场主体等举措。支持人参产业标准化种植、种质资源保护、检验测试等,推动人参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多元化开发利用。《意见》提出,到2030年,吉林省人参产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成为当地农业新兴支柱产业。

  此外,利用区位优势,吉林还做起了“参旅”融合文章。吉林多地探索人参博物馆、人参旅游线路、人参工厂参观等方式,形成集人参、文旅、康养于一体的人参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地处柳河县的野山参风景区,冬季可看雪,夏季可挖参,年接待游客可达10万人次。

  不久前,王淼顺利完成博士后出站答辩,选择继续留在重庆市中医院工作。2018年,王淼进入重庆市中医院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习,她的导师分别来自成渝两地。有了成渝联合培养,共享两地的科研平台,王淼的科研道路更加广阔。

  “为提升中医药创新发展能力,重庆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重庆市卫健委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重庆在推进急性脑梗等脑病循证研究、成立市级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专家委员会等方面全面发力。

  科技创新为重庆中医药事业发展赋予了内驱力。截至目前,全市建有3个中医药科研院所和全国首个中药资源分中心,国家级、市级中医药科研平台21个。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一直以来,重庆市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建设,基本建立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框架。重庆通过持续推进独立设置的重庆中医药学院建设、开展首批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研修项目等,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全市中医药从业人员达2.3万人,有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3名、全国“师带徒”指导老师51名,国家“岐黄工程”人才计划145名。

  8月11日,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举行“岐黄学者名医工作室”揭牌仪式。岐黄学者方邦江教授与大足区中医院院长陆俊刚签订合作协议书,大足区中医院胡浩、李国兵、韦伟等6名弟子现场拜师。“希望大足区中医院以此为契机,加强工作室建设,进一步强化中医药人才教育培训,以方邦江教授及其专家团队临床、科研、学术等高层次平台为引领,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面。”大足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重庆市结合中药资源优势,持续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重庆修订中医专科建设管理办法、评估标准,新增中医重点学科25个。现建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学)科44个,市中药研究院和市药物种植研究所2家中药研究机构。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中药企业51家,产值超过10亿的有4家。全市中药工业产值229亿元,占全市医药工业产值的1/3,其中中成药产值189.9亿元,同比增长3.4%,中药饮片产值9.1亿元,同比增长11.4%。

  “截至2020年底,重庆市共有中医类医院191所,占医院总数的22.24%。”重庆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


上一篇: “吞云吐雾”我最强
下一篇: 【48812】日本“月亮女神”在月球南极没找到冰
相关产品
  • 【48812】怎么验明翡翠正身 有丝少斑透亮
    More
  • 【48812】翡翠保藏要澄清三个基本概念
    More
  • 翡翠染色造假的方法主要有这四种方法不同鉴别的重点也不同!
    More
  • 二手房的税费怎么计算
    More
  • 【48812】年假3倍薪酬怎样算 单位解雇员工补偿规范怎样
    More
  • 金刚石重大发现新型材料可将充电速度提升5倍!超七成概念股市盈率不足30倍
    More
  • 前10名导热性能最强的材料
    More
  • 5000mAh+骁龙870+金刚石散热跌至1569元36分钟充满电量
    More